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在我国西昌发射基地发射的。
在2019年5月16日,在嫦娥四号落月4个多月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由该台研究员李春来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探测数据。
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而此前,人们并不确定月球深处究竟有什么。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
该发现为解答长期困扰国内外学者的有关月幔物质组成的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将为完善月球形成与演化模型提供支撑。
据了解,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两器一星,即月球软着陆探测器、月面巡视探测器、“鹊桥”中继卫星,飞行过程包括发射、地月转移、环月、动力下降等阶段。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2019年1月3日,经过26天38万公里的漫长跋涉,嫦娥四号在举世瞩目之下成功踏上月球背面,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2019年1月11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正常分离,两器完成互拍,地面接收图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学载荷探测数据正常下传;“鹊桥”中继卫星有效支撑测控通信需求;着陆器、巡视器、中继星状态良好,达到既定工程目标;工程任务转入科学探测阶段,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探月工程立项以来,为了贯彻落实2020年前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的大目标,我国先后实施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等四次任务,加上这次嫦娥四号的成功,探月工程已经取得“五战五捷”。2019年1月14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口气用了6个“首次”来概括嫦娥四号任务的创新: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测控通信,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着陆器和月球轨道微卫星的甚低频科学探测,运载火箭多窗口、窄宽度发射和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次进行超地月距离的激光测距技术试验,首次在月面开展生物科普展示,首次开展国际合作载荷搭载和联合探测。来源:环球飞行
嫦娥四号探测器是用长征3B号型号的火箭(长三乙火箭)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简称“四号星”,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它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巡视器命名为“玉兔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