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汉语拼音:Ping-Jin Zhanyi;英语:Beiping-Tianjin Caign),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性决战战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平津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平津会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国民党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
目录
蒋介石的方针和部署
辽沈战役结束后,由于东北全境解放,位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等地的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的联合打击,处境极为不利。在此形势下,蒋介石与傅作义于1948年11月初在南京商讨对策,认为国民党军在华北尚占优势,东北野战军需经3个月至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而控制平津、支撑华北,牵制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两支部队不使南下,对整个战局有利,遂决定暂守平津,以观时局之变。
傅作义根据上述方针,于11月中下旬调整部署,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除归绥(今呼和浩特)、大同两个孤立地区外,将4个兵团12个军共42个师(旅)及地方部队50余万人,部署在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500千米铁路沿线。其中,以蒋系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这种部署反映了蒋介石和傅作义虽然决定暂守平津,但仍各有打算,即战局不利时,蒋、傅两系部队分别向南和向西撤退。
中共中央军委的方针
中共中央军委原计划东北野战军于辽沈战役后休整1个月左右,然后入关作战。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中共中央军委判断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为防止蒋系部队南撤和傅系部队西逃,利于尔后作战,中共中央军委于11月中旬令东北野战军主力立即结束休整,迅速入关,在华北军区主力协同下提前发起平津战役。为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中央军委命令华北军区第1兵团停攻太原,第3兵团撤围归绥,以稳住傅作义集团,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命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首先包围张家口,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绥远(今属内蒙古)的道路,吸引傅作义派兵西援,以便抓住傅系部队,拖住蒋系部队,为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争取时间;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夜行晓宿,隐蔽入关,迅速隔断北平、天津、塘沽、唐山的联系,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的道路,以便尔后逐次围歼。
人民解放军遂行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12个军、1个铁道兵纵队和其他特种兵共80余万人,华北军区7个纵队、1个炮兵旅共13万余人,华北、东北军区的部分地方部队,连同驻察哈尔(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各一部)、绥远边界地区的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总计100余万人。中共中央决定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指挥。1949年1月10日,又决定以林彪、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组成中共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的作战和接管等一切工作。
战役经过
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某部会师天津金汤桥 平津战役: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通过北平前门大街
主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切断其南撤西逃的道路。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动,向平、津、塘、唐地区挺进。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辖第1、第2、第6纵队)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平津战役开始。至12月2日,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傅作义急令其主力第35军(缺1个师)及第104军第258师分由丰台、怀来向张家口驰援;令驻昌平的第104军(缺1个师)移至怀来;驻涿县(今涿州)的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交通。
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吸引傅系主力西援的目的已经达成,于12月2日命令华北军区第2兵团(辖第3、第4、第8纵队)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疾进,切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命令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辖第41、第48军)由蓟县向怀来、南口疾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并要求两兵团到达后,协同华北军区第3兵团抓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也不能东撤。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西进途中攻克密云后,继续向延庆、怀来疾进;华北军区第2兵团进至涿鹿以南待机。傅作义得知密云失守后,感到北平受到威胁,急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返;令第104军主力及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令第94军(缺1个师)、第92、第62军由津、塘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
淮海战役
第35军于12月6日由张家口乘车东返,9日被华北军区第2兵团包围于新保安地区。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10日在康庄歼灭第16军指挥所及2个师大部,11日又于横岭、白洋城地区追歼第104军军部及2个师。在此期间,宣化守军2个师弃城逃跑,华北军区第3兵团追歼其1个师,并于8日包围了张家口。
这时,东北野战军6个军已到达蓟县、玉田和丰润地区,但距平、津、塘还有数天路程,另5个军尚未入关;在淮海战场上,人民解放军正在围歼黄维兵团,并包围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在此形势下,毛泽东于12月11日致电平津前线领导人:为不使蒋介石、傅作义下定迅速放弃平津向南逃跑的决心,在两星期内的原则是“围而不打”,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不作战役包围,如对北平、天津等地,以待整个部署完成后,再各个歼灭之;尤其不可将南口以西诸点都打掉,以免南口以东诸点之敌狂逃。同时,令淮海战场人民解放军在歼灭黄维兵团后,留下杜聿明集团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命令山东和华北军区做好防止傅作义集团从陆路和海路南逃的准备。
根据上述指示,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为防止新保安、张家口之敌突围,构筑多道阻击阵地,待命攻击;东北野战军主力向平、津、塘等地疾进。傅作义遂令南口、昌平、唐山和芦台等地守军分别向平、津、塘收缩,并令刚到北平的第62军返回天津。至12月15日,东北野战军第41、第42、第48军占领南口、丰台、卢沟桥,从北面和西南面包围了北平;第40、第43、第47军及华北军区第7纵队占领通县、采育镇、廊坊及黄村(今大兴),从东北面和东南面包围了北平。至20日,东北野战军第46、第45、第44军占领唐山、军粮城、咸水沽、杨柳青、杨村,切断了天津与塘沽的联系;第38、第39、第49军及特种兵部队正由宝坻、汉沽、山海关向平津疾进。
至此,人民解放军将傅作义集团全部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地区,封闭了其西逃和南逃的一切道路。之后,即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采取先取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法,逐次歼灭被围的傅作义集团。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歼灭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守军,使北平守军陷入绝境。1948年12月22日晨,华北军区第2兵团向新保安发起总攻,经10小时激战,全歼傅作义精锐部队第35军军部及2个师和保安部队1.6万人。张家口守军第11兵团共7个师(旅)于23日仓皇向北突围,华北军区第3兵团及东北野战军第41军随即展开堵击和追击,至24日16时将其5.4万人歼灭于张家口东北地区。
在津、塘方向,中共中央军委原计划先攻塘沽、后打天津,后根据塘沽东面靠海,其他三面为水渠、盐池,不易攻打的情况,决定集中兵力攻打天津。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指挥第62、第86军等部共10个师13万人自恃“大天津堡垒化”的防御体系,企图负隅顽抗。东北野战军调集第38、第39、第44、第45、第46军等部共22个师,连同特种兵总计34万人攻打天津。1949年1月2~13日,攻城部队肃清外围据点。14日在守军拒绝投降的情况下,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的战法,对城垣发起总攻。经29小时激战,至15日15时全歼守军,俘陈长捷,解放天津。据守塘沽的国民党军第17兵团部及87军等部5万余人于17日乘船逃跑,东北野战军第49军追歼其后尾3,000人。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傅作义率北平守军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新保安、张家口、天津解放后,驻守北平的国民党军25万人陷入人民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中共中央军委为保护这一文化古城,决定争取通过谈判和平接管,同时命令部队做好攻城准备。同傅作义的谈判早在1948年12月中旬就已经开始,由于傅认为自己尚有实力,可再坚持3个月,以致谈判未获结果。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了与国民党南京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1月16日,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致函傅作义,敦促其当机立断,站到人民方面。同时,中共地下党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及傅部之开明人士亦做了有力的促进工作,傅接受了人民解放军提出的条件,并派副总司令邓宝珊到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谈判,于21日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22~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开入北平。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剿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1个师,总计52.1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巩固基础。
平津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