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公司要求员工下班发手机电量消耗截图”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武汉一网友发文称,领导发布群公告要求员工下班前将手机电量消耗截图私发检查。该网友表示,公司效益近期不好,才开始这样管理,目的就是不让刷视频玩游戏。
为防止上班期间“摸鱼”,竟要求员工下班后发手机电量消耗截图,该企业对员工的监视可谓玩出了“新花样”。手机属于私人物品,员工一天中使用了哪些软件,有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企业要求员工提供电量消耗截图,很难保证不会侵犯员工隐私,也难怪遭到员工的吐槽和反对。
企业领导渴望员工积极工作的心情可以理解,尤其是在企业效益下滑的情况下,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但显而易见的是,对员工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监视,并不是解决工作效率问题的良方。一方面,如此做法表明了企业对员工的不信任,容易使员工产生抵触情绪,继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检查电量消耗截图,恐怕也很难达到监督员工的目的,正如许多网友所说,用一部备用手机就能应对。
既无法提高工作效率,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该企业的管理手段实在不算高明。公司效益不高,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即使与员工工作态度消极有关,也不应该采取“两败俱伤”的粗暴手段解决。公司应该从根本上查找原因,反思管理等是否存在问题,又该如何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靠电量消耗截图监视员工,只能是管理无能的表现。
其实,企业过度监视员工的问题由来已久,相应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从监控摄像头到各种监测软件、监测设备,甚至有企业用所谓的“智能坐垫”来监视员工。对这类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严苛的监视可以防止员工在上班时间“摸鱼”,提升管理效能。但殊不知,无论从法律上还是实际效果上,这种过度化管理都不是“正确操作”,不仅可能侵犯员工权益,也容易把员工推向企业和管理者的对立面,产生相反的结果。事件中,爆料者称有同事反对发送截图,并且大吵一架,便反映了劳动者对此类监视的反感。
然而,由于劳动者相对用人单位处于弱势地位,为了保全工作或者维护正常的劳动关系,面对不合理监视,往往很难拒绝。加之监视员工的行为是否违法不易界定,取证较为困难,更导致此类现象层出不穷。因此,解决不合理监视问题,不能仅依赖企业自觉,更要通过劳动监督检查、司法判决等来进行规范,给劳动者更多支持,也给相关企业以震慑和警示。
劳动者需要被尊重,管理者应该和员工建立信任,通过人性化管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继而提升工作热情和效率。用“奇葩”手段监视员工,看似能立竿见影地预防员工偷懒,实则是“丢了西瓜捡了